Thursday, November 24, 2005

SD2080 more reference

呂大樂:城市競爭妄想狂的圖像建築

明報 2005-10-31 論壇 A30 思潮 呂大樂

表面上,世界各地的大小城市從來沒有如此自信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城市的市政府陷於財務危機(urbanfiscalcrisis)的慘淡歲月已成過去,而自工業革命以來,城市代表現代的同時,也象徵着資本主義的陰暗面、罪惡、異化的狀况,亦隨着邁向後工業化的轉型而出現了轉機,一洗過去污染、罪案、暴力、冷漠等等的負面形象。在剛過去的20年裏,各個城市都在搞復興(urbanrenaissance)。城市故事重新編寫。

實際上,世界各地大小城市從來沒有如此信心低落。城市之間的競爭是空前激烈:所有城市(可能只有紐約、倫敦除外)都為了變身成為「全球城市」(globalcity)而發燒,它們都要跟其他城市一較高下,別人有的,自己一定也要有。官話是互相競爭,共同發展與繁榮。事實上,誰都不懷好意,想取代對手。這是「城際競賽」(inter-citycompetition)的新世界;在全球化趨勢下,參與競賽的單位不再是國家,而是城市。

在這「城際競賽」所推動的新環境下,圖像的建築(iconicbuildings)正在世界各地大小城市湧現或計劃興建之中。當然,我們必須明白,圖像的建築並不完全是新生事物。舉一個例:悉尼歌劇院便是經常為人所引述的、世界知名而且效果顯著的圖像的建築。現在跟以前有所不同的地方,不在於有無圖像的建築,而是當代城市(更準確的說,是支配城市發展的領導人)對這類建築的着迷。今時今日,一些城市會不惜一切而要興建圖像的建築。

簽名式建築 只為人有我有

CharlesJencks形容,「好的圖像的建築是縮簡後的單句俏皮話,但它背後藏有好多句。」圖像的建築的另一點特色,是它有着一種謎樣的特質(enigma)。它令人感到迷惑,會產生一種恨──但又不能太過深刻──的感覺。它本身就是一個象徵符號,就是一種功能。當代城市及它們的統治層(由政府領導、議員至資本家)之所以對圖像的建築產生濃厚興趣,願意大灑金錢,非要引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為自己的地方興建圖像的建築不可,目標只有一個:為了在「城際競賽」中超越對手,就必須創建一個新地標。

圖像的建築是當代城市的紀念建築(monument)。傳統的紀念建築有它們的內容:宗教的、紀念戰爭的、展現政治權力的、向犧牲者致敬的、紀念起義、革命及其群眾的……但令當代城市及其統治層變得瘋狂的,不再是宗教或政治元素(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城市只有拆掉革命、人民紀念碑),而是經濟及其相關的競爭手段。當代的圖像的建築是以自身為中心的,成與敗取決於它能否成為地標、符號。今天,好些城市重金禮聘世界著名的所謂「簽名式建築師」(signaturearchitect)在市內設計一幢大樓,為的就是證明它們跟其他「全球城市」一樣,也有這些建築師的作品。

這是一場城市與城市之間互相攀比的「遊戲」。在全球化的壓力之下,城市的統治層深明跨國資本游走於全球空間,而且不斷按其利益計算的需要而移動。要成為「全球城市」,便有必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、「全球性」。而最快捷的提升競爭力的方法,不是在深層的人民素質或社會軟件方面投入(因為收效需時太久),而是轉而搞包裝、市場推廣。新的手段是「城市推廣」(placemarketing)、「打造城市品牌」(citybranding)。興建圖像的建築是手段,而它的意義就在於有效地、順利地完成這種手段。所以,圖像的建築本身就是它的功能。

市民毫無感覺

作為當代城市的紀念建築,圖像的建築是對外的。當地的市民可以對它毫無感覺,而它的風格通常都是跟原地周邊環境有着強烈對比的。情况往往是「簽名式建築師」將他的個人風格延展至一個新的城市,就像他到了一個城市後揮筆簽下大名一樣,是城市變為了他的作品的展覽館,同時也因他的建築而添了新元素。

圖像的建築是自我中心的。它的意義只能從近乎患上妄想狂狀態的「城際競賽」才能解讀出來。本來,城市與城市的競賽應該是在地方特質、文化、(廣義的)資源、軟件、網絡等不同方面的比試。現在,大家放棄了在地方建設上做工夫,只求興建圖像的建築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圖像的建築的湧現,錯不在於FrankGehry、NormanFoster、RemKoolhaas。圖像的建築本身也不是一個問題。我同意貝聿銘的說法,要有好的建築,我們需要有修養的建築物的主人。

我對西九龍的天幕設計本身沒有很大意見,只是想搞清楚為了什麼而建、為了表達些什麼而建,而不是對圖像的建築的拜物式崇拜。

參考書目:1.CharlesJencks.IconicBuilding.London:FrancesLincolnLtd.,2005.

2.TimCresswell.Place:AShortIntroduction.Oxford:Black-wellPublishing,2004.

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

發窮惡第二集:亞洲文化合作論壇─宣示文化含金量

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public/article?item_id=80792&group_id=48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